根据“组工干部在基层”活动要求,科室近期走访了平潮镇辖区内的7个村,与7位村党总支书记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每个村的区位、基础、业态都不尽一致,每位村书记的经历、个性、处事都各有特色,但仍然能在交流中,感受到胜任村(社区)带头人所必需的共性“密码”。
心里有“数”。交流期间,7位书记不论任职时间长短,都对本村的村情村貌如数家珍,地域面积、辖区人口、村民小组、土地流转、党员人数、企业数量、收入支出、特色产业、班子构成等无一不脱口而出。九圩港村的任书记对村营收入的详细组成条缕清晰,任口村的王书记对群众诉求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国道村的张书记对辖区重要项目的进展情况了然于心,既有数据支撑,也有具体事例。娴熟的情况掌握来自于长期积累和日常研究,对村情实际心里有“数”,才能在做决策、抓落实、干工作的过程中抓住关键、不走弯路。
手中有“活”。村级事务千千万万,少不了各种诉求、困难、矛盾需要处理。7位书记在交流中都分享了各自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鲜活事例,四十里村巧妙“腾挪”专门开辟一处“烟火集市”,既方便村内水果种植户进行销售,又规范了工业区周边环境管理;团圆村借村集体资产清查契机,不仅“软硬兼施”收回陈账60余万元,还趁势规范了租赁协议保障了后续权益实现;三港村以“随叫随到、无事不扰”的真情服务取得辖区内重点交通设施施工方支持信任,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肩上有“责”。问题意识源自于对岗位责任的思想自觉。除了介绍村情、交流成绩,7位书记也不同程度谈到了目前的瓶颈与困惑。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村集体收入构成是大家最为重视的问题,原有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政策原因日渐减少,如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是他们的“必答题”。矛盾化解是另一个都被提起的话题,如何在情、理、法的框架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考验着他们的能力水平和经验智慧。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只有心里装着问题、肩上担着责任,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抱着必成的坚定信念,才能真正为基层、为群众办成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