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港镇位于通州北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旅资源。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等政策推动下,古镇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开发利用文化古迹的课题。近日,办公室走访调研了睹史院村、广济桥社区等村社区,实地感受了“凤凰宝地”的文化魅力与发展困境。
石港地名源于唐代“凤凰栖居”的传说,南宋宰相文天祥在此留下《卖鱼湾》等3首诗篇,张謇也曾在接官亭登岸访师。近年来,睹史院村依托古禅院遗址建成村史馆、文天祥雕塑等景点,打造“漫渔湾”文旅路线,创成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西大街丁家巷、颜家巷等明清时期“鱼骨状”街巷布局保留完整,还拥有京剧、盆景、书法、武术等非遗文化和窨糕、腐乳等老字号美食,也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古镇各类文化古迹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过同镇村干部、群众访谈、查阅资料文献等,我们也了解到古镇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开发规划还不够系统,造成古街、古寺、非遗等资源布局较为分散,渔湾水道虽创成2A级景区,但业态单一,“食住行游购娱”的文旅链条存在断点。比如资金政策保障还比较有限,上级各项补助资金运用不足,又反过来导致社会资本滋生观望情绪。另外,受用地规划等政策限制,一些文旅项目难以落地,也制约了资源转化效率。
对此,我们建议以“活化思维”盘活文化古迹,如进一步完善古镇规划编制,发挥古街、古寺等历史遗存以及非遗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资源连点成面。如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创意构建“文天祥南归之路”等主题IP,复原文正书院、盐运司衙署等历史场景,打造“唐风宋韵”主题街区。再如可以引入多元化投资扩大影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泛推广,提升古镇知名度和游客黏性。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接官亭,我们和社区书记长谈了一个半小时,望着潺潺西流的河水,修葺一新的亭台,我们更加体会到,文化古迹不是陈旧的遗址,而是流动的文明。古迹的活化利用,既要像保留西大街轮廓那样“修旧如旧”,也要像旧址重建的村史馆那般“重塑当今”。唯有让古迹“活在当下”,古镇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