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一实事 | 五接镇:支部领航办实事 一线服务连民心
今年以来,五接镇围绕“群众出卷、支部答卷、党委阅卷”的工作思路,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实事、一党员一承诺”活动,深入调研确定镇级重点实事项目33个,引导全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亮身份、办实事、当先锋。
老木厂村篆刻技艺取法秦汉,风格朴茂浑厚,作品常以村名、村景、村俗为创作对象,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但近年来因文化宣传不足、技艺青黄不接等原因,导致篆刻面临传承危机。“这是咱村的瑰宝,可不能断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村民们满心珍视。来访的客人也纷纷感叹:“如此独特珍贵的技艺,要是消失了,实在可惜。”为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老木厂村党总支年初将传承篆刻技艺列为支部实事项目。
为加强对篆刻技艺的宣传,党总支多方论证后,决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出约55平方米的专门区域,用于打造一间集展示、教育、交流于一体的篆刻展览室。室内划分“历史溯源区”“工具材料区”“精品展示区”等板块系统展示篆刻历史、篆刻工具以及篆刻作品,全天候对村民、游客免费开放以丰富群众对篆刻的认识。目前,展览室已进入设计打造阶段,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建设并对外开放。
为让篆刻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党总支同步推进技艺传承工作。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出4名既对篆刻文化有浓厚兴趣、又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青年党员组建“篆刻文化义务讲解队”,并制定系统培训方案,定期邀请篆刻名家为队员授课,讲解篆刻的基本知识、技巧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组织队员通过“实物展示+现场讲解+互动问答”的方式,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常态化讲解服务。
下一步,党总支计划通过举办篆刻培训班、开展篆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吸引年轻人参与,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落实“1+1”帮带制度,邀请资深篆刻艺人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掌握篆刻技艺的精髓,确保篆刻技艺传承的可持续性。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骑车颠得骨头疼,老人家出门还要担心摔跤。现在好了,路面平平整整,走在路上心里都敞亮!”近日,看着家门口新修的蒋家湾子北路,张大圩村村民赵大爷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条修建于2012年的田间路,曾是方便村民劳作的“暖心路”,却因常年受重载车辆碾压变得破损不堪,成为群众“出行难”的心头事。
立项阶段,党总支牵头组建由村民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及退休工程师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开展了为期1周的实地调研,通过“院坝座谈+入户走访”形式收集意见11条,最终确定“破损路段全翻新”的修复方案。施工过程中,党员代表与村监委会组成“监督服务专班”,每日到场督查:原材料进场时联合市监部门核验质检报告,施工环节使用水准仪实时监测路面平整度,对碾压密度不足的2处路段要求立即返工。同时,确定出两条绕行路线,安排6名党员轮值引导行人车辆。经过5天的紧张施工,全长百余米的“搓板路”蜕变为3.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沿途还增设了2处错车道。工程验收后,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路面管护队,由蹲点党员干部分段包片负责日常清扫与破损预警,真正让民生工程落地见效。
修好一条路,温暖一片心。下一步,党总支将持续聚焦群众需求,以更多务实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凝聚民心的“连心桥”。
每当旅游旺季来临,开沙岛旅游度假区双向两车道的道路布局、日均1万余辆的车流峰值,都会让基地路、开沙大道等核心路段成为“肠梗阻”。村民抱怨:“游客的小汽车都停到了家门口”;游客吐槽:“前头的车说停就停,也没个工作人员疏导”......相关部门收到的意见箱里,与交通问题有关的建议占比超过60%。
面对这一民生“堵点”,五接镇机关第一党支部闻令而动,支部20名党员分成4个小组,利用清明假期后的2个周末走访了80余户村民、收集了14条意见。同时,实地勘查了5条核心路段,联合交警部门调取卡口监控,精准锁定上午9-11点、下午3-5点两个拥堵高峰段。经过支部专题会议研讨,最终形成“党员包卡口、分班轮值勤”的疏解方案,决定在两个关键堵点设置党员先锋岗,以“2人一组、2组一班、5班轮岗”的模式实现8:00-20:00全时段覆盖。
“请不要停在村民家门口,临时停车场向前行驶500米”“请前方车辆靠右直行,不要随意停下”......每天清晨8点,党员志愿者的哨声准时在开沙大道东卡口响起。数据显示,实施党员值守制度后,度假区核心路段的平均通行效率提升25%,节假日拥堵时长缩短40%,因交通纠纷引发的投诉率大大降低,“党员给您带路”成为开沙岛新的文旅服务品牌。
从“堵心路”到“幸福路”的转变,是五接镇机关第一党支部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缩影。支部将进一步健全度假区旅游旺季交通疏导长效机制,以党员先锋岗为基础,建立“需求研判-动态响应-效果复盘”闭环体系,高峰时段提前联动多方研判车流趋势,灵活增派人手;同时定期收集村民与游客反馈,持续优化疏导方案,推动实现交通治理常态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