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7600人,高楼大厦与传统村落并存,社区服务与农村治理都有需求,既要服务好3个安置小区超1000户群众,又要管理好板块交界处自发形成的流动摊点经营区……这是摆在先锋街道十六里墩村“既要又要”的现实课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发现了村里头“解题破局”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认准的事,要下定决心干到底。先锋街道是南通东扩的“主阵地”,位处街道最西端的十六里墩村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南通火车站站前广场拆迁扫尾清零和紫琅一小东校区征地项目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攻坚扫尾的那段时间,我们起早带晚‘蹲’在农户家里,‘磨嘴皮子’讲政策,‘掏心窝子’说道理,真真是将脑力、嘴力、腿力发挥到极致。”和我们谈起当时工作的场景,村党总支书记记忆犹新。村“两委”班子一班人在街道领导下按照“一户不剩、一天不拖、一事不留”的原则全力攻坚,最终不仅超时序完成任务,还同步化解4件信访积案,且未出现一起因征迁进保上访事件。
第二把钥匙:服务群众没有标准答案,要开动脑筋多尝试。十六里墩村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近30%,全村拆迁区域已达70%,三分之二群众搬进小区,住户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走访中,放在党群服务中心醒目处的“五色便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我们为老年人定制的‘地铁条’,不会用智能导航的老人带上它,也可以轻松搭地铁去市里转转了!”村干部介绍道。为了更好服务群众,村里通过党员大会商议推出“十件小事”服务清单,为村民提供公益理发、智能手机使用辅导等多类“贴心”活动。同时也注重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了涵盖6大项66小项的“666诚信文明家庭积分制”,村民只要“干了好事”,就能享受积分兑换商品、电瓶车维修充电等服务,引导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第三把钥匙:“小事”不“小视”,要迈开步子勤跑腿。紧邻核心镇区,居住人口众多,产业形态多样,势必对服务水平、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创北苑走访的时候,我们遇上了在片区修补窨井的网格员小葛。“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了,但具体村务情况多样,还是少不得多跑腿。”小葛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向我们展示办结的工单,多是楼道路灯不亮、道路破损、管道漏水这样的琐碎事,但正是靠着无数像小葛这样日常穿街扫楼、及时处置问题的村干部、网格员,群众身边的“民生小事”才没有变成麻烦事。
基层情况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基层治理是一张张需要即时作答、没有标准答案的现场考卷,基层干部时而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目标坚决挺进,时而要到哪座山唱哪支歌,在插科打诨中调处矛盾、融洽关系。解题的钥匙多种多样,锻造钥匙的秘方殊途同归:唯有怀着服务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工作中肯动脑筋、肯下功夫,才能让基层善治的春风吹得更劲、更久。